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党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12年档案馆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日期:2013-09-26    撰稿:    摄影:

工作目标: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结合学校工作重心,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体现交大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学校决策、各单位工作、师生员工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校史研究成果与文化宣传服务,为大学文化建设及提升交大文化软实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 主要工作成绩

1.弘扬交大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提升交大文化软实力做出了贡献。出版了《交大老教授》(第二辑)。开展了杰出校友口述资料与文献实物的采集,并将采集成果汇编出版《思源往事》(第一辑)一书。该书由马德秀书记主编、张杰校长作序,25万字。编辑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12)》。完成了校史博物馆第二展厅1996—2012年版面的调整与改建。与钱馆联合举办了“思源致远爱国荣校——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展览,举办了纪念董浩云诞辰100周年专题展览。这些成果成为了学校大学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打造多维立体交大历史文化传播基地,助力文化育人。我馆下设的校史博物馆、航运馆、成果展示馆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学院的“第二课堂”,成为了各类组织举行入党、入团、入队、入学、成人等宣誓仪式场所,忠实履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的职责,充分发挥传播交大历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参与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大会的筹划与日常工作。开设了《交通大学历史与文化》课程,已被学校列为本科生通识课程,2个学分。

3.征集史料,丰富馆藏,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征集到的重要材料有:胡锦涛同志对钱馆开馆的批示原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筹备及成立时,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等领导同志批示、贺信原件。1947级电信管理系校友、老地下党员、首届交大校务委员会委员张立秉学长捐赠的由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和副主任粟裕共同签发的派令张立秉担任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任命状原件。上世纪八十年代汪道涵学长参加我校校友总会暨上海分会成立大会的相关照片。清末本校代理监督王清穆的有其手迹的折扇。南洋大学1927级毕业合影。1934年交通部电政会议开幕式合影等。

4.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学校中心工作提供高效的档案及校史研究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优势,通过专题汇编、主题编研等形式,为学校校庆、学院院庆、出版社社庆、77、78级校友返校活动以及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等重大活动编写史志、出版纪念册、拍摄宣传片等工作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专题服务。为宣传部画册、校友会校友查询、图书馆馆史撰写等提供材料。通过编撰《上海交通大学志》资料索引(1896-1996)、交大党史校史资料索引、《申报》(1896-1949)交通大学资料索引、交大老期刊篇目索引等工作,为校史研究提供便捷的资料检索。

5.所获荣誉:第五次荣获“上海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因在第六届上海市档案馆日暨“城市新印象·档案见证”宣传月活动成绩突出,获上海市档案局表扬。支部获上海交大“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欧七斤同志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 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

1.以课题研究为牵引,开展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结合社会新形势和档案馆实际,开展了《学习型党支部创新组织活动内容、形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探索建设党支部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新途径。已形成万余字的课题报告。今年获准立项的是“充分发挥党史资源的活教材作用——上海交大利用党史育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获2012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重点课题项目。

2.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扎实开展党支部实践活动。一是组织本馆或邀请其他单位研究人员举办交通大学校史、高等教育史、科学技术史、口述史、钱学森学术思想、档案业务、档案信息化等方面的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调研与学习考察活动,如参观钱学森图书馆;赴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革命圣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参观“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等。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到位,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思想教育,规范权力运行,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通过橱窗、党务公开网、会议等形式开展党风廉政宣传,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三. 四个专项建设成绩

1.管理规范

(1)修订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行为。贯彻国家档案局《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高校档案实体法的修订,重新修订完成我校档案业务建设规范和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2)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组织专兼职档案人员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兼职档案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组织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上海交大年鉴培训会。组织专职档案人员与兄弟院校的档案同仁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工作思路,提高业务水平。开展了由档案人员自己主讲的各类主题讲座,内容涉及校史、信息技术、信息化成果运用等。实现了从“听讲”到“主讲”的角色转变,有效促进了业务人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3)探索年青职工的多元培养模式。一是将业务工作开展与年青职工的培养结合起来。如将校友口述系列采访列为年青党员培养的重要内容。 将业务讲座与年青职工的岗位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二是积极选送年青职工参加各类培训。2人参加档案专业知识培训;1人攻读在职硕士;1人报考了在职研究生;3人参加党校学习;1人参加了机关青年干部培训班课程学习。参加培训的人数占全馆35岁以下年青职工总数的63%。三是实行年轻同志的轮岗制以及业务骨干与年轻职工的一对一带教制,促进年轻职工的快速成长。

(4)加强理论方法的学习与探究,大力提升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准。以会长单位出席全国校史年会为契机,组织研究人员撰写出6篇高质量的校史学术论文,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其中盛懿的《参编< 上海交通大学史>的一些体会》被选为大会主题报告论文。接续开展两个专项课题研究,新立项课题又获两项。接续开展的是:校级文科创新课题《建国前交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兼从大学史角度答“钱学森之问”》,目前已完成阶段性论文3篇;承担《上海交通大学附小史(图文版)》的编撰工作,已完成全书初稿14万字、插图250帧,顺利交稿。全馆人员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校史文章27篇,其中2篇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CSSCI,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校学术出版基金资助。组织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概览》一书,预计2013年4月正式出版。

2.服务效能

(1)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学校师生医护员工。组织开展了上海交大首次档案服务现场咨询宣传活动。发放了1000多份档案服务及校史博物馆宣传介绍资料,共为400余位师生提供了档案服务宣传和咨询。同时还发放并回收了近200份档案服务利用调查问卷。向来校参加77-78级毕业30周年活动的校友发放校友信息调查表1750份。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积极开展工作调研及研讨。召开了照片及音视频档案管理工作座谈会。到机动学院、科研院、研究生院等单位开展专题调研,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召开了上海交大附属医院年鉴工作座谈会,对提高学校年鉴质量、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更好发挥年鉴的存史、资政、宣传作用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加强监督、严格考核,积极推进服务效能建设。依托校工会、人力资源处的“相约周末”平台,举行院(系)档案工作先进表彰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竞争、共同提高的档案工作氛围。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开展机关部处和直属单位年度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配套归档考核公示,全面推进我校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配套的归档工作,更好地服务学校和社会。

(4)窗口服务继续保持零投诉,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档案服务窗口多次受到服务对象的口头或书面表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文博活动,校史馆、航运馆高质量地组织了“世界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活动的开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执行力

(1)服务对象数量持续走高。全年共接待档案查档3003人次,调卷15219卷,复印资料16609张。全年接待学历和成绩认证657人次,翻译校对认证件1123份,制作4432张,完成各类来函核实学历168份。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网上自助档案查询1091人次,各类档案专题自助浏览量为1562人次。校史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成果展示馆年累计接待参观人数共计8.4万人次。

(2)服务环境和库房保管条件不断改善。实现了档案服务阅档区、工作区的两分开。开展了库房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升级更新工作。完成了校史博物馆三个展厅的照明设施更换。

(3)继续口述交大采集工程,口述史料不断丰富馆藏。收集了包括现场录像、录音、照片、录音文字、捐赠实物等资料百余件。校本档案接收进馆工作有序开展。全面共接受进馆各类档案5236卷。移出论文档案968卷,销毁1518卷。重点实验室照片征集硕果累累。已征集相关照片700多张。

(5)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完成了光盘档案数据迁移备份1174张,容量约820G。新增馆藏数字化50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总量已达400万余页,基本实现了可数字化档案全覆盖。

4.改革创新

(1)创新服务管理理念,不仅重视传统纸质档案收集,还重视新载体,新领域档案收集。如:重点实验室照片收集、学院成立材料收集、学生各类活动照片收集等。

(2)实现档案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增加档案服务的灵活性、实效性。不仅有一般性的咨询服务、阅览服务,还开展了各类专题服务、知识服务。

(3)主动谋划,积极推进新馆建设。多次分赴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参观并开展博物馆建设调研。以期解决制约我校档案校史文博事业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把新馆建成120周年校庆的标志性建筑。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人数:738567 沪交ICP备201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