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新闻 > 正文

AI赋能高校档案文博创新发展: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举办专题培训

浏览次数:    日期:2025-04-03    撰稿: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摄影:杨燕飞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正积极探索AI与教育、科研及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档案文博工作的数智化转型,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党总支于4月2日举办专题培训,特邀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开达,以《AI赋能高校应用探索》为题,为全馆员工带来一场前沿技术与实践结合的学术报告。

姜开达首先回顾了AI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上海交大在AI领域的创新实践。他指出,交大已构建了覆盖教学、科研、管理的多维度AI应用平台。在教学场景中,AI助教系统通过智能分析学习数据,实时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互动课堂借助AI智能体支撑师生动态交互,提升教学效率;AI工具还可将视频内容自动转化为文字、思维导图及笔记,助力知识重构。科研领域,AI效率工具帮助学者快速处理文献、优化实验设计;在行政服务中,AI问答系统已覆盖学校办事咨询场景,办公场景则通过DeepSeek等工具实现PPT智能生成、图片与视频的自动化处理。

在“AI+应用平台”部分,姜开达详细展示了数智化时代下的教学创新。交大AI+教学既可以赋能教师高效备课,又可以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出的“互动AI课堂”通过动态捕捉学生反馈,实时调整教学策略;AI助教支持则对接教材、知识图谱,提供知识点指引和教材导读,帮助学生针对性复习。

针对档案文博领域,姜开达提出“让老照片活起来”的愿景。通过多模态OCR技术、手写识别、版面分析与文字重组,AI可高效处理历史文献的数字化难题;方言语音识别技术则助力口述史料的抢救性保存。他强调,AI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引擎。

培训的提问环节,档案、校史、文博各业务口结合工作实际踊跃提问。中心主任张凯关注AI在老照片识别、手写文献识别以及语音转录中的精准度,指出要在档案数字化、校史研究以及文博工作中探索AI深度应用场景;党总支书记高磊强调,此次培训为中心工作打开了"AI+"新视界,全体职工要拥抱技术革新,让技术有效嵌入日常工作,更好提升中心管理服务效能。

此次培训不仅为档案文博中心的教职工们提供了技术视野,更深化了AI与人文领域的融合共识。作为国内高校档案、校史、文博工作的先行者,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将持续探索AI技术在档案保护与利用、校史研究和文博展览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构建历史记忆,传承大学文脉”注入新动能。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人数:738567 沪交ICP备201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