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作品“走进深蓝 强国有我——大学生讲科普(第一季)”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普及奖

浏览次数:    日期:2024-03-04    撰稿:刘岸冰    摄影:刘岸冰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普及奖于今年初揭晓,以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为主体的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于2023年“全国科普日”隆重推出的走进深蓝 强国有我——大学生讲科普(第一季)荣获2023年度中国航海学会新媒体类科学技术普及奖。


7F48A


大学生讲科普(第一季)分为三集,每集4分钟,共计12分钟。作品主题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到现代的航海科技,从古人发明的迄今沿用的水密隔舱技术、过洋牵星术,到现代,作为“海洋巨子”的董浩云第一个将集装箱运输引入远东,建立起庞大的集装箱运输网络,成为亚洲航运界最早从事货柜运输业的先驱。

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动讲述,不仅向公众科普了这些伟大的航海科学技术,助力校内外公众“大海洋”科学素质的提升,更重要是学习和传承中国人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激励当代青少年树立为中华科技之崛起而自立自强的信念,担当起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的重任。


5CD09


第一季的创造素材主要来源于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在2023年4-6月份举办的上海交通大学首届科普讲解大赛。大赛吸引了50余位报名者,经过激烈的初赛、决赛,最后决出12名选手进入决赛。第一季的三名志愿讲述者即来自于此次决赛前三名的获奖者,他们的科普主题与“大海洋”密切相关,这就为视频创作奠定了选题和内容的基础。此后通过对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专家咨询、多次修改拍摄脚本与定稿,以及与拍摄团队的沟通交流,拍摄后的制作、尤其是动画制作亦经过数番修改和审核,如此打磨无数次,终于形成了现在的作品。



这一季作品最主要的创新亮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在科普主题的选择上,注重航海技术自古至今的一脉相承,迄今这些技术仍有广泛运用,彰显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航海科技成就。

2.科普结合航运名人故事,给校内外公众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航海科技科普与“大思政”的融合。

3.通过线下举办高校科普讲解大赛选取优秀作品,然后拍摄成大学生讲科普系列片,并通过线上进行广泛推介的形式值得推崇和推广。

上海交通大学历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依托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船建学院等校内单位组建的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于2022、2023年分别获批中国航海学会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与航海科技工作者之家,为我国航海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9149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还承办了中国航海学会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座活动,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国际海事组织亲善大使何建中,中国航海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国际海事组织亲善大使徐祖远,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中国航海学会首届最高航海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包起帆等出席,徐祖远与包起帆为大家带来了两场精彩的航海专题讲座,在业界引起热烈反响、广受好评。




面向未来,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将充分发挥高校资源特色优势,以普及航海知识、传播航海文化、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为目标,不断打造科普新亮点,将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打造成为“大海洋”文化与科技科普宣传展示的新阵地!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人数:738567 沪交ICP备201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