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上海广播电视台《长江口二号》纪录片导演组赴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调研

浏览次数:    日期:2023-03-29    撰稿:    摄影:刘岸冰

3月20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长江口二号》纪录片导演组一行来到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参观调研,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执行馆长刘岸冰等陪同接待。

导演组一行先参观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为来宾生动介绍了中国百年航运历史、上海市航运发展历史、董浩云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董浩云航运馆建馆的相关情况。在参观“中国古代航运史馆”以及“上海近代航运史馆”时,导演组深入了解了展厅中的各类船模,并就我国四大古船之一的沙船的相关起源、发展过程、航道港口以及交通路线等问题与资料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和交流。

参观后,双方举行了座谈会。导演组介绍了对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的起因。2015年发现于上海市崇明横沙水域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探明中国乃至世界水下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沉船。根据目前考察情况,推测为沙船的可能性最大,这是我国沿海海域水下考古首次发现此类船型。根据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宣传计划,导演组团拟与国内文博机构、科研院校紧密合作,深入挖掘、全面展示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代表的中国帆船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会议期间,刘岸冰馆长针对导演组的提问作了详细解答,介绍了上海与沙船的深刻渊源。上海的经济发展一直与船、与航运密切相关。元、明、清三代,上海沙船肩负海运漕粮、以充国用的繁重任务,上海也成为了沙船之乡。明代中叶,海瑞等在上海水网地区治水的成功,基本上形成了黄浦江为主、吴淞江为辅的水网格局,从此上海区位优势充分凸显。沙船业是促进上海城市经济、港口发展的第一号支柱行业,是昔日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标志,因此沙船图案成了今日上海市市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从沙船起家,造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到现在向着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记录了中国和上海航运兴盛的历程。未来,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将鼎力协助《长江口二号》纪录片拍摄,展示中国航运传统文化,讲好中国航运故事。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人数:738567 沪交ICP备201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