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嘉惠学界的文化工程 ——评《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报刊集成》出版

浏览次数:    日期:2022-11-22    撰稿:金富军    摄影: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整理的49种期刊、近2000万字卷帙浩繁的期刊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影印出版,这是近十几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工程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国内大学史研究界的一件大事。这些珍贵的期刊影印出版,以我一孔之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为大学史研究增加丰富的资料

1928年,傅斯年提出“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观点,虽趋极端,但也指出史料对于历史学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政府、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和出版社等持续推动大学期刊的整理、出版与研究。 例如,《北京大学日刊》《北洋周刊》《南开大学校报》《清华学报》《国立清华大学校刊》《新清华》等,或影印出版,或制成数据库。近年来,在国家“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等项目支持下,一大批民国文献相继出版。其中,与大学相关的有《民国时期大学校刊汇编》《清华周刊》《金陵女子大学校刊》《南开经济研究所民国社会经济期刊汇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藏稀见民国新闻史料汇编》等,为近代史、大学史、科技史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一手资料。

揆诸实际,已经出版的文献均从各大学各类刊物中择其最具代表性出版,重点固然突出,全貌未必反映。此次,上海交通大学开风气之先,汇集档案馆、校史室、图书馆等所藏《南洋学报》《交大工程》《交大电机》《南洋友声》《交大生活》《交大一览》《交大校友》《科学通讯》《交大造船》《交通大学年报》《上海交大通讯》《南洋周刊》及各类纪念刊,集中影印出版。这些刊物中,或是学术刊物反映学校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或是通俗刊物反映校园师生生活,或是权威资料汇集反映学校发展现状。连珠成串,积木成林,形成多角度、立体式反映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全貌的刊物体系。对于全面、系统认识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由此也开创集成影印各类报刊的范例。切盼其他大学跟进,汇编出版各自学校的系列刊物,为中国大学史研究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

二、有助于深化对近代以来中国知识、观念、制度转型的研究

中国现代大学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中西知识交流、融会、创新的空间和重要载体。

在大学,自西方移植而来、以系科为基础的学科体制取代传统四部之学,成为知识与制度的主体和中国学术发展的主要形式。正是随着现代大学的陆续建立及相关学科体系的制度化,职业性的知识生产才有了依托。随着研究工作日趋进步,学术研究建制化也应运而生。有学者指出,20世纪中国科研最重要的特点即是建制化。

建制化是从专业团体和学会等机构成立、综合或分科专业期刊的创办等而言,推动建立研究共同体与学术平台,既是学术研究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表征,也是学术研究在共同的研究规范基础上提高水平的保障。

要深刻认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就要充分理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转型这个关键和核心。由此,对学术期刊的整理、出版显得尤其重要。期刊既反映着学科本身发展溯源,也反映着中国近代学术体制建立、发展的过程。

解放前,上海交通大学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科,电信、电机、交通、造船等诸多学科在国内首屈一指,底蕴深厚,流风所及,遍于全国,绵延不绝。上海交通大学此次影印的刊物中,有不少属于学科性期刊,例如《交大工程》《交大电机》《科学通讯》《交大造船》等。可以说,当年发行的这些专业性杂志代表着国内相关领域最高水平。对这些刊物的研究,事实上也就不限于深化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进而可延伸为推动中国近现代工程技术史、工程教育史的研究,深化对近代以来中国知识、观念、制度转型的研究。

三、有利于形成大学史研究的良好风气

1924年,章太炎指出当时史学研究存在着尚文辞而忽事实的弊端。事实上,这个弊端在当下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历史研究应该追求史料的尽量扩充,就大学史而言,档案、论著、报道、回忆、日记、书信、口述等都要重视。但近些年来大学史、尤其是民国时期大学史的出版物或者网文,存在着过度依赖回忆与口述、日记与书信等某一类或某几类材料的倾向,且对史料未加辨析就进行利用,而档案等则利用不足,以至于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讹;有些是“美丽的错误”,有些则属“倾向性曲解”,有些甚至是离奇的演绎。

真实不但是历史学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切基于历史的文化、精神最高的准则。实事求是,对历史不增恶、不溢美,就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史料,并带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对各类史料进行甄别。史料的公开就成为必要的前提。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上海交通大学以开放的心态,以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视野、胸怀和魄力,打破社会上不少地方存在的史料获取壁垒,主动影印出版学校历史上各类期刊并筹建数据库。这些珍贵的资料,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客观上也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民国时期大学发展,有助于形成不苟且、不躁进、不极端的研究和书写风气。

这些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以校史工程、党史工程为核心和抓手,在校史编研、年鉴史志、宣传教育、资料征集等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扎实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中心又将长期收集、整理的49种、近2000万字的期刊汇编并影印出版,同时开发数据库,不但传承上海交大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也必将嘉惠学界,促进中国近现代大学史、教育史、科技史、学科史的研究;同时,也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镜。

(作者系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副主任、校史馆副馆长)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人数:738567 沪交ICP备201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