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各地各高校深入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2020年11月1日,百年高校“四史”学习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启动仪式和百年高校“四史”联合讲坛首场开讲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

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余先亭、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先后致辞,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共同启动百年高校“四史”学习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兄弟院校代表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金能明,联合高校“四史”宣讲团成员、思政课任课老师、师生代表,以及厦门大学上海校友代表等出席活动并共同见证。厦门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建发主持活动。
在中国人民觉醒和抗争的近现代背景下,这四所百年高校走过了创办、发展、壮大的奋进历程,在教育救国、教育强国中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四史”学习教育资源。在联合讲坛上,四所百年高校围绕“信念”“创新”“英雄”“复兴”四个主题开讲,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紧密结合不同高校的历史脉络,串联起高等教育在救亡图存、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伟业中所书写的动人篇章,提升了“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会上启动建设的高校“四史”学习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将系统梳理、集中展示全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把“校史”资源挖掘同“四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凝聚强大的“四史”教育合力,掀起“四史”学习热潮。

围绕“创新”主题,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馆长欧七斤讲述了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之路。“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上海交大党政领导和师生代表,对上海交大在全国高校率先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表示满意。”欧七斤老师讲授的开篇故事,即刻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开放初期上海交大在高教领域率先发起的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举措,不仅得到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国务院的积极肯定,改革经验还被写入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全国高校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欧老师表示,交大之所以自改革开放初期就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机遇,这与蕴藏于交大机体内的求实创新的百年历史基因有关。从首开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师范学堂,最早实践小学、中学、大学三级近代学制,到首开中国电机、航海、管理、航空、汽车、造船等高等教育学科之先河,首设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业研究所、享有东方MIT之美誉,交通大学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多项第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唤醒了交大机体内的创新基因。从交大代表团访美、率先接受来自海外的巨额捐赠,到国际合作办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上海交大解放思想,率先实践,站在全国高校改革创新事业的最前列。结尾,欧老师向大家讲述了交大船舶设计研究所的谭家华团队追逐“海洋强国梦”的故事。谭家华团队“二十年磨一剑”的辛勤努力,研发的一系列高技术船舶和装备之中,有60余艘大型绞吸挖泥船已成为我国疏浚行业的主力军,年挖泥量超10亿立方米,在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国家主权、推进国家战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1月10日,习近平向交大谭家华团队颁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这是该年度两个特等奖之一,也是唯一一家高校领衔的特等奖项目。“因改革而兴,因创新而盛”。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扎扎实实“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交大师生创新活力将不断被激发,创新能力将不断提升,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做出越来越多的关键性贡献。

此前,为深入推进“四史”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积极组织老中青相结合的“四史”特色宣讲团,以百年交大党史校史为切入口,推出20余场“忆校史,学四史”系列精品讲座,掀起了校内“四史”学习的教育热潮。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继续挖掘“历史资源”的红色内涵,凝聚强大的“四史”教育合力,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自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奋斗者。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张凯、宣传部文明办副主任汪佳莹、校史博物馆馆长欧七斤、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宣教外联室主任凌惠,以及三十名交大学生参加了活动。